您現在的位置:中國農業儀器網 > 行業動態 >農產品進入電商“前景可觀 現實坎坷”
農產品進入電商“前景可觀 現實坎坷”
營銷特產需要“淘寶村”
一個不到5000人的山村,開了500多家網店,5000多萬元的銷售額中有一半來自網絡……山東“淘寶村”的故事,11月28日,在省農業廳召集的座談會上,被視作四川農業“觸網”的榜樣。如何讓更多的特色農產品[1.29% 資金 研報]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走出四川,贏得更大的市場,這一話題引發座談者的熱烈討論。
農業“觸網”是大勢所趨
“金堂的黑花生今天開始在通吃網上預售,銷售情況非常好,保守估算這個單品的銷量在100噸左右,差不多就是200多萬元的銷售額。”“通吃網”負責人邱俊表示,“下一步,我們計劃在金堂建立自己的黑花生標準化基地。”
“褚時健的‘褚橙’在我們的平臺上銷售,單品銷售就突破了3000件!”成都尚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龍淼也有同感。
百度將農業作為年度搜索營銷的四大行業之首;京東在蔬菜基地彭州投資10億元建立電子商務物流基地;通威集團旗下的“全農惠”正在全面發力;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,截至去年底,全國農村網民數量達到了1.65億,去年一年的總交易額達到近200億元,淘寶村的數量會進入快速增長階段……“毋庸置疑,農業‘觸網’是大勢所趨。”省農業廳信息中心主任王金華如此感慨。
農業“觸網”要突破兩道坎
企業面臨三個難題:培養消費習慣、控制損耗和降低物流成本。
上月,“全農惠”在成都三環路周邊開了一家生鮮門店,線上線下的月銷售額已達12萬元。“接了5000多單,線上線下比例為3:2。”通威集團電子商務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王世鈞表示,他們的目標客戶是25-40歲、且有家庭的群體,但這部分人群要習慣在網上買菜還需培養2-3年。另外,他們已盡量將損耗控制在5%-10%左右,每單的物流配送成本為7元,比預想的5元高出了4成左右,而生鮮電子商務利潤有十幾個點。“要做好農業電子商務還要突破兩道坎,一是讓農民拿到實實在在的訂單;二是讓消費者相信產品的品質。”邱俊表示。
四川農業應如何“觸網”?
成都已下“深水”:整合上游——成都市農委遴選出最有特色的農產品,匯聚起農民專業合作社、市級龍頭企業的資源,開100家淘寶精品店,在網上打響成都農產品區域品牌;聯動中下游——依托專業的第三方運營團隊,對100家淘寶店進行統一的店招裝飾、物流配送、人員培訓和管理;政府層面,農業、商務、人社、團委等部門聯動,對農產品標準化建設、平臺建設、人才培訓等方面給予補貼,激活全社會的力量推動電子商務發展。
“作為傳統農業大省,四川很多特色農產品還守在深山,需要新型的營銷模式,將其推到前臺,電子商務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。”王金華表示,四川農業電子商務正在尋路。
- 【中國農業儀器網】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