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的位置:中國農業儀器網 > 行業動態 >農業物聯網的智慧讓傳統農業變得更加簡便
農業物聯網的智慧讓傳統農業變得更加簡便
在家就能知道蔬菜大棚溫度水分是否合適,點鼠標或者手機就能給瓜果蔬菜澆水施肥,刷一下二維碼就能知道它們從田間地頭到賣場的全部信息……對于消費者來說,物聯網的神奇與便利之處就在于此:刷一下條形碼就能知道蔬菜的“前世今生”。用安徽移動總經理鄭杰的話來說,如果說目前很多農業物聯網項目還是“盆景”,僅有示范作用而缺乏推廣效果,那么,記者在安徽亳州渦陽縣陳大鎮禾景農業園區的所見所聞,就見證了“盆景”變成真正的“風景”。
在亳州,當地農業物聯網應用如火如荼,高科技讓農業變得智慧,也給傳統農業帶來了更高的效益。
渦陽縣地處淮北平原中部,素有“老子故里,道德之鄉”的美譽,同時也是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。陳大鎮禾景農業示范園則是渦陽縣農業物聯網試點的“重鎮”,113個大棚里種植了各色西瓜、甜瓜和精品蔬菜。與其他大棚不太一樣,這里的大棚多了些“行頭”:攝像頭、“小黑匣子”、電線等。據該園區副總經理兼技術員張長偉介紹,這些設備組成了一套傳感系統,由它們來讀懂植物的需求,能感應到植物的溫濕度、光照、化學等信息。利用移動公司的專線和專用數據SIM卡,可實時監控大棚室內溫度、濕度和工人作業等實地情況,并實現自動灑水、調溫等田間作業。另外,通過智能手機上網也可實現遠程控制。
張長偉介紹說,長期以來,蔬菜種植依靠的都是農民的經驗積累。但經驗并不精確。比如種植西瓜非常講究澆水的科學控制,使用物聯網技術后,能夠更為精準地把握蔬菜的需求,對蔬菜生長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和數據化管理,不需要再用人工巡視的方式,從而實現更為高效的蔬菜種植。目前,該技術的運用處于第一階段,園區只有少數大棚在試點。不過,通過物聯網信息化終端設備,管理人員根據檢測到的實情數據,可通過短信群發、數據轉換語音廣播等形式,把監控到的大棚數據信息發送到菜農的手機上,這樣就可以讓菜農知曉,及時進行田間管理。
農業物聯網應用的效果怎樣呢?“用上高科技,產量提高40%,品種質量提高了,價格還能高一倍。”朱云合是陳大鎮楊樓村人,他承包了園區的24個大棚,刨去每畝2000元的租金,他每畝有1~2萬元的純利潤,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“澆水、施肥、打藥,再也不用憑經驗、靠感覺。”朱云合說。如今大棚內蔬菜該不該澆水,施肥、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,溫度、濕度、光照、二氧化碳濃度如何按需供給等,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“模糊”處理的問題,農業物聯網都能實時定量“精確”把關,只需按個開關,聽從物聯網的“指令”,就能種好各種蔬菜。
朱云合說,以前傳統種植,種出來的瓜菜很多時候只能靠天收,好不好賣也靠運氣。而高科技種出來的好東西就不愁銷路了:信息技術的應用,信息化的推廣,給消費者的是一種承諾,在市場上肯定比普通產品更受歡迎。目前,老朱家里種植的有黃瓜、絲瓜、甜瓜、芹菜、蒜苗等多種常見蔬菜,主要銷往阜陽、亳州等地的蘇果、華聯超市,遠的已輸送到上海、南京等市場,一年下來能凈賺50萬元。其中,部分產品借助物聯網系統,還用上了“渦陽大棚溯源系統”。顧客在超市購買這些產品時,只需在手機上安裝一個“渦陽大棚溯源系統”客戶端,掃描一下包裝上的二維碼,戶主名稱、種植規模、大棚編號,以及播種時間、播種人、收獲時間、收獲人、產量等信息馬上就能顯示出來。“今后,這個客戶端還將與‘我查查’等軟件合作,實現信息共享,屆時顧客可以更加便捷地追蹤產品的‘前世今生’。”負責物聯網運作的渦陽縣氣象局局長王輝透露。
據了解,禾景農業園區一期工程于2012年2月份開工,占地面積3000畝,總投資6600萬元,園區涵蓋設施蔬菜種植、畜禽養殖、生態觀光等。2012年7月,該工程正式投入使用,涉及土地流轉的區域共有楊樓、于樓、王橋和韓寨四個行政村十幾個自然村,涉及農戶4000多人。園區通過土地流轉,投資建成設施大棚,每個大棚的投入10萬到20萬元不等,再由當地農民進行承包。園區提供前期設施配置、技術支持等,農戶承包經營,不用投資就能實現高效種植。
渦陽縣農委主任劉向陽坦言,信息化應用在規模農業發展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當前農業物聯網還處于試點摸索階段,一些技術還不太成熟,但效果已初步凸顯。下一步,將按照“頂層設計、整體推進、典型示范”的模式,全面推進農業物聯網的應用。自去年以來,渦陽縣已投入375萬元專項資金,建成蔬菜、小麥“四情”監測等多個物聯網應用管理系統,成為亳州市首家農業物聯網運行縣,并填補了全市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方面的空白。
農業物聯網成功與否,移動網絡扮演著重要角色。渦陽移動在得知陳大物聯網建設信息后,迅速開展協調工作,制訂物聯網信息化實施方案,最終與縣農委、縣氣象局達成了信息化項目合作協議。“為保證農業示范園物聯網信息傳輸,我們僅用7天就鋪設了3公里的專用光纜。”安徽移動渦陽縣公司總經理鄧士田說,移動公司為農業園區引入兩條百兆互聯網專線,并提供多媒體箱、綜合機柜、光纖收發器、交換機等設施設備。“利用移動專線和專用數據SIM卡,可時時監控大棚室內溫度、濕度和工人作業等實地情況,并實現自動灑水、調溫等田間作業。”鄧士田表示,專線數據時時傳遞、終端備份留存,使得蔬菜種植從育苗、成長到成熟的各階段信息和視頻資料得到保留。根據這些生長數據,可實現產品質量溯源,為食品“從農場到餐桌”提供了綠色安全通道。鄧士田還解釋說,面向大田糧食種植,由于其地域廣大,有線光纖網絡的敷設成本較高,更需要無線網絡的支撐,這也對移動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- 【中國農業儀器網】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