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的位置:中國農業儀器網 > 行業動態 >今日話題:探索張家口節水灌溉的高效農業
今日話題:探索張家口節水灌溉的高效農業
近年來,高效節水灌溉的各項工藝在技術上逐漸走向成熟,節水增產效益顯著。河北省張家口市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,不僅使當地的地下水位得到了回升,而且實現了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的良好效果。目前,該市正積極采取措施,大面積推廣應用,以使更多的農民“用得成、用得住、用得好”,最終實現增產增收。
作為同是缺水地區的許昌,探析思考張家口市的高效節水灌溉模式,我們可以獲得更多有益的啟示和借鑒。
啟示之一:積極探索 破解難題
一個缺水的城市,如何打造高效節水灌溉農業,張家口市用行動作出了回答。
張家口壩上地區一直面臨著水資源保護和農民增收之間的平衡問題。天平的一端是該區域水資源嚴重匱乏的不爭事實:該地區屬于內陸河流域,且降雨稀少,過去年均降雨量399毫米,2000年以后只有330毫米,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/5,畝均耕地水資源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/10;另一端則是近年為了農民增收,面積已達60萬畝的無污染、無公害、可錯季的綠色蔬菜支柱產業。
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,傳統模式下種植的蔬菜是高耗水產品,壩上蔬菜用水占到了農業用水的90%。多年來,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水澆地面積的不斷擴大,已經使天平失衡——地下水年開采總量達到了2.2億立方米,超采5000萬立方米左右,地下水的不斷超采,引發了湖泊干枯、河道斷流、土地沙化等一系列問題。
事實上,缺水早已成為困擾當地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。為了破解這一難題,張家口市委、市政府提出了壩上地區“要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系良好的生態環境,支撐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”的總體思路,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項目。
對此,張家口市制定了壩上地區高效節水灌溉實現“穩、減、增”三大目標,即穩定水澆地面積,灌溉面積一畝不擴大,新打機井一律不批準;減少地下水開采,減少灌溉用水,超采的地下水全部返回去;增加農民收入,讓壩上地區農民收入水平超過全市農民平均水平。
啟示之二:明確目標 建立體系
由于地表水資源相對匱乏,易受大氣降水等天氣因素影響,因此穩定、可靠、純凈的地下水資源成了大多數北方城市的主要飲用水來源。如何為壩上地區實現水資源高效有序利用找到科學的路徑,相關體系的建設是關鍵。
從2011年開始,張家口市對壩上水澆地進行以膜下滴灌為主要方式的節水改造,構建以“監測網、工程網、信息網、服務網”為主的“四網覆蓋”高效節水體系,確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長久發揮效益。
那么何謂“四網覆蓋”?監測網是指覆蓋壩上1.38萬平方公里的140眼地下水位監測井,根據監測情況,實行水量、水位“雙控制”,凡是地下水位出現持續下降的,強行限采。
節水工程網是指壩上60多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達標面積,4個5000畝以上及4個萬畝以上集中連片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園區。信息網是指項目區內888套配置了遠程用水監控設施和灌溉用水計量設施的機井監控設備,實現地下水位變化、土壤溫度、濕度以及每眼機井的用水量、用電量等信息共享。服務網是指壩上地區已普遍建立的縣、鄉、村三級水利管理服務體系,負責灌溉管理、工程維護、水費征收、基金管理等工作。目前,他們已經建立鄉級水利服務中心站12個,村用水協會83個。
依托水資源信息化管理系統,目前壩上地區已經逐步推開總量控制、定額管理、階梯計價、節獎超罰等一系列節水管控長效機制。這樣一來,使農業灌溉的每一滴水都能得到合理充分利用,做到“滴水不漏”。
啟示之三:改善生態 致富農民
通過推行高效節水灌溉,調整種植結構,張家口市走出了過去“發展蔬菜無限制地開采地下水,井越打越深、水越來越少、生態環境越來越差”的怪圈,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節水模式由低效落后向高效先進轉變、種植結構由高耗水作物向低耗高產高效作物轉變、生產經營方式由傳統種植分散經營向設施化種植規模化生產轉變,拉長了由水生態環境構架起來的經濟鏈條,為壩上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。
改善生態環境。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前,壩上普通管灌每畝蔬菜平均用水為220立方米,而今年工程區實際每畝灌溉用水量僅為90立方米,初步估算目前6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區可減少地下水開采近5000萬立方米,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得到了有效控制,總體呈現了上升趨勢。據140眼監測井5-8月份的監測數據顯示,目前已有87眼地下水水位回升,占62%。地下水水位回升最高達到2.41米,最低達到0.18米。
增加農民收入。驅車壩上,田間地頭,不時可以看到忙著鋪設膜下滴灌管線的農民,高效節水灌溉對他們而言,意味著實實在在的效益。據調查,實施高效節水灌溉,每畝蔬菜可節約生產成本350元,使項目區人均增收1100元。
促進結構調整。今年,壩上地區每個縣區都結合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實施,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,壓縮白菜、大蘿卜等高耗水、低效益大路菜,增加五彩椒、菜花等低耗水、高效益的精細菜,掀起了新一輪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熱潮。張北縣縣長孫曉函說,今年該縣新建部級設施蔬菜標準園9個,新增冬暖式大棚763座、春秋大棚5548座、食用菌大棚265座,全縣設施大棚面積接近2萬畝,農業結構不斷優化,農民總受益達到了1.5億元。
在張家口市,高效節水灌溉項目不僅使農民百姓大幅增收,而且使政府關心的農業節水問題取得了突破,達到了“雙贏”效果。
- 【中國農業儀器網】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