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的位置:中國農業儀器網 > 行業動態 >河南西峽:做生態農業更要做精細農業
河南西峽:做生態農業更要做精細農業
前言:地處南水北調重要水源地的西峽縣,本著“生態經濟化、經濟生態化”的發展理念,以政府引領打造精品基地,以標準化生產做大產業品牌,以產業化經營帶動產業集群,致力發展精致農業,既涵養了青山綠水,又實現了民富縣強。該縣的做法,為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探索和實踐提供了有益啟示。
11月25日,記者驅車西峽沿312國道百公里獼猴桃長廊:一行行整齊的獼猴桃畦壟郁郁蔥蔥,一排排配套齊全獼猴桃架材向遠方延伸、一棵棵幼苗在微噴灌溉的滋潤下充滿生機……
立足建設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市戰略,西峽瞄準“精”和“特”,建立果、藥、菌精品基地,推廣標準化生產流程,打造產、加、銷產業鏈條,壯大農產品知名品牌,用生態理念雕琢“精致農業”。
“面對生態與民生的雙重使命,我們必須找準結合點,走特色生態優質高效之路,強力推行基地化、標準化、品牌化,打造‘精致農業’,確保‘水清民富’。”西峽縣委書記擺向陽的話語透著責任和擔當。
立足建設南水北調水源地“生態屏障”,科學示范引領,推行農業基地化西峽山多地少,又處于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地核心區域,既要保水質又要惠民生,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規模化、集約化、現代化經營?西峽縣委、縣政府把目光瞄準高效生態農業,提升“果、藥、菌”三大農業精品基地。
每發展一畝地,縣財政補貼500元,制桿拉纖、水利配套、項目分解等優惠政策予以傾斜,種苗上有林業局提供,技術上有政府培訓指導……在政府強力扶持下,西峽的“果、藥、菌”產業迅速壯大。
按照“政府引導、群眾自愿、市場拉動”的原則,鼓勵引導大公司、大企業、大戶介入,農戶按訂單生產,公司按訂單收購,推動集中、集約、集群發展。經過歷屆縣委、縣政府的不懈探索與實踐,西峽精致農業的發展模式日漸成熟。
該縣以政府信用為基礎,在確保所有權、穩定承包權的基礎上,將零星土地資源進行整合,交給企業或種植大戶發展果藥菌基地,形成“土地銀行”,有效破解分散種植與對接大市場的矛盾,營造了一個合法、有序、高效的土地流轉平臺。
聯想控股成員企業西峽華夏聯誠公司在買斷意大利金桃品種專利,在丁河鎮集中流轉土地,種植千畝接穗苗圃基地,強力推進西峽獼猴桃品種改良,致力推動西峽擁有黃果肉獼猴桃國際市場定價權。
目前,已有15家企業投資獼猴桃基地建設,與農民共建人工獼猴桃基地1.3萬畝,墾復提升野生獼猴桃基地16000畝,新增氣調庫1.2萬噸貯藏能力,總貯藏能力達4.2萬噸。沿312國道百公里獼猴桃長廊、沿鸛河百公里香菇標準化長廊實現了集中連片、規模發展。全縣獼猴桃人工種植面積達11萬畝,野生資源分布面積達40余萬畝;香菇產業實現了原料和產品“兩頭在外”。今年1月至10月,西峽香菇出口創匯3.5億美元,增長90%以上,位居全省第一。
放眼國際市場,科學組織推動,“標準化”帶來“高收益”
“政府推廣‘標準化’就是好,種出的香菇不僅菇形美觀,口感地道,香味純正,而且無異味、無農殘和重金屬,是出口東南亞諸國的‘免檢’產品。”西峽九順達公司董事長袁豐久說。
強力推動基地化,使標準化順利進展,使技術服務、安全監控更加便捷。農產品不用農藥,不施化肥,推廣普及秸稈還田、沼渣還田等低碳種植模式,引導農民綠色種植、低碳種植,有效地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。同時從選種、育苗到貯藏、加工等10多個環節全程落實國際標準,并建立可追溯體系,確保“源頭無隱患、投入無違禁、管理無盲區、出口無障礙”。目前,西峽果、藥、菌生產全部實現“標準化”流程。
依托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、上海農科院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、河南農大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,成立西峽獼猴桃研究所、食用菌科研中心、名貴中藥材開發研究所,對316名農民技術員每人每年頒發600元縣政府津貼。開辟了以科技專家講授、農民講師團輔導、科技帶頭人示范引導三條標準化科技傳輸渠道,形成縣、鄉、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。
目前,“仲景”、“龍鄉”、“萬果山”等一系列特色農業西峽品牌已叫響國內外大市場,西峽香菇近50%對外出口,22萬畝山茱萸全部通過國際GAP認證。
高品質帶來高收益。西峽香菇每袋凈效益達7元,香菇基地畝效益達到70000元以上;獼猴桃平均畝效益達到10000元,部分突破20000元。
打通產業鏈,培育龍頭,帶動“品牌化”,引發“集群效應”
精心培育產業“龍頭”,著力拉長產業鏈條,實現貿工農、產供銷一體化,把農業改造成能夠與國內外大市場相銜接的產業,提升產業化集群引領力,推動農產品就地升值,是西峽縣委、縣政府做大“精致農業”的戰略選擇。
- 【中國農業儀器網】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。


